鮮味
鮮味 umami(日文:うま味 旨味)在日語中意為「好吃的滋味」,鮮味(delicious)和甜(sweet)、酸(sour)、苦(bitter)、鹹(salty)一樣,爲五種基本味覺之一, 通常在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容易得到。二十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爭論鮮味是否確實是一種基本味道; 但直到一九八五年在夏威夷首個鮮味國際研討會中,鮮味(umami)一詞獲官方認可為科學用語,用來描述穀氨酸鹽(Glutamate)及核苷酸(Nucleotides)的味覺。 富含穀胺酸的食物有洋蔥、番茄、玉米、香菇(僅存在於乾燥香菇中)、海帶、堅果、豆類及乳製品等;含核苷酸的食物則為各種肉類與魚蝦海鮮, 其基本作用能夠平衡和豐滿菜餚的整體味道。
料理家常菜時,某些蔬菜要和特定的肉放在一起;當這些成分混合,鮮味會超過每一種成分單獨味道的總和。 例如:蘿蔔排骨湯、香菇雞湯、高麗菜炒雞肉、番茄炒蛋、竹筍炒肉絲。
表現「鮮味」的食材在亞洲較常見於日本料理,像是醬油、海帶、鰹魚片、味噌,中國人則會在雞湯中加入韭菜或高麗菜; 西方料理如乳酪、醃製火腿、經過烹調過的番茄、菇類,
蘇格蘭人有製作韭蔥馬鈴薯湯,以及義大利人會將帕瑪森起司和蘑菇灑在蕃茄汁上。
東京帝國大學教授 池田菊苗(いけだ きくなえ)於一九○八年正確鑑別出「鮮味」的科學答案。他發現昆布的味道源自穀胺酸鈉, 麩胺酸鹽能產生鮮味的感覺。後來他取得味精的專利,成立「味之素」(味の素),意即日文的「風味之精華」。 人們每日食用的許多食物都富含鮮味,在湯汁中,海帶(Laminaria japonica)富含L-麩胺酸,而柴魚片和小沙丁魚乾則富含肌苷酸鹽。 西式或中式清湯中的胺基酸主要來源於骨頭、肉和蔬菜,混合種類更多,因此味道也變得更加複雜。
一九一三年,池田教授的弟子小玉新太郎發現鰹魚中含有另一種鮮味物質「肌苷酸IMP」。 一九五七年,國中明發現香菇中所含有的「鳥苷酸GMP」亦會產生鮮味的味道。
熟悉食材的廚師會把動物宰殺後放置一段時間使用,作用之一也是釋放出更多的核苷酸。牛肉乾之所以比新鮮牛肉更香,也與乾燥過程鮮味物質的增加有關。
前面說到鮮味物質有三種:麩胺酸、肌苷酸、鳥苷酸,這三種鮮味物質彼此間有一種協同效益,肌苷酸與鳥苷酸會改變舌頭上的味覺受體形狀,讓舌頭更能察知麩胺酸的存在(鮮味)。 有點類似有些人吃西瓜或鳳梨時會灑點鹽,讓水果吃起來更甜的原理。
乾香菇除了鳥苷酸之外,更有大量的麩胺酸,一樣能把雞湯變鮮美。如果把香菇雞湯再加上干貝或是蛤蜊,那就更加強了!
傳統日本料理的湯以味噌湯為主,一定是先作一個柴魚昆布高湯(麩胺酸與肌苷酸的混合),然後加入含麩胺酸的魚貝肉類或菇類,最後把富含麩胺酸的味噌加進去,這樣就鮮味宜人。
凱薩沙拉兼具帕瑪森起士的麩胺酸和鯷魚的肌苷酸鹽,是體現鮮味增效作用的最佳範例。
炒青菜是大家最不容易搞定鮮味的料理,炒青菜一定要注意最終出鍋時要帶點湯汁才好吃,而這個湯汁就是我們能夠發揮的地方,盡量在冰箱裡常備一鍋肉骨高湯與冷昆布小魚乾高湯, 炒青菜時先爆香蒜頭,然後下青菜,再加入肉骨高湯跟冷昆布小魚乾高湯各一大匙,藉著水分遇到熱鍋後激發出的鍋氣來爆炒,最後用鹽來調味,就有不錯的效果。
一九七三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的味精(MSG)最高攝取量為一百二十mg/kg,換算起來體重六十公斤重大人約七點二克。
大家的印象都覺得味精是化學添加物,所以「看起來不像味精」的高湯塊、雞粉,取而代之受到歡迎。不過,你仔細去看成分表,你會發現,這些看起來比較天然的東西, 其實也是由味精、核苷酸調製而成,並沒有比較天然。事實的真相是:「雞湯塊就等於鹽巴和味精」!味精和其他基本味道一樣,只能在正確的濃度下才可提高愉悅感。 過量的味精會迅速破壞菜餚的味道。雖然這種濃度隨著食物類型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在清湯中,當每一百ml中添加的味精若超過一克,愉悅感得分則會迅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