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國家公園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藏書亭 部落格

黃石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幅員遼闊,橫跨了蒙大拿(Montana)、懷俄明(Wyoming)和愛達華(Idaho)三州,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及各類的地質地貌, 包括湖泊、河流、山脈、峽谷、瀑布、溫泉等景觀,也是棕熊(Grizzly bear)、狼(Wolve)、美洲犎牛(Bison)和加拿大馬鹿(Elk [wapiti])的棲息地。 黃石公園從北到南距離有101公里,從東到西則為87公里,整個面積接近9000平方公里,四分之一個台灣。約96%的陸地面積位於懷俄明州境內,另外3%在蒙大拿州,1%在愛達華州。

公園名稱因園内主要河流"黃石河"而得名,十八世紀時法裔加拿大捕獵者詢問當地印地安(Minnetaree)人此河名,回覆“Mi tse a-da-zi” 意即"黃石河",於1797年"黃色的岩石"之名首次翻譯成法語(Roche Jaune),1807年遠征探險家約翰卡特(John Colter) 從太平洋岸返回密蘇里的聖路易途中,脫隊單獨穿越黃石地區,令人難以置信地完成500英里的探勘旅程,是首位發現黃石景觀的美國白人。


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何以當時能順利成立?實因劃為國家公園的土地,在美國廣大的領土中似乎只是九牛一毛, 且成立的地點多為印地安人領地,杳無人煙,並無任何工商業利益直接招受危害或損失,更何況保護區的設立並未花費政府任何經費。 美國不像其它國家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沒有傲人的古老建築與城廓遺跡。它擁有的是優美的自然原野,連綿壯觀的山脈景緻。 國家公園建立與發展,為保護自然生態帶來一線生機,成為美國在世界上引以為傲的代表性資產。


美洲犎牛(Bison)

美洲犎牛(Bison)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公牛可達900公斤180公分高,母牛重約500公斤,儘管體型龐大,仍可維持時速48公里的奔跑速度。 旅客大意過於接近被襲擊頂傷,屢見不鮮,犎牛為公園内野生動物傷人事件的主要原因。公園巡邏員(Park Ranger)會隨時巡視園內的各種狀況, 負責保護遊客安全,及避免動物被遊客過度騷擾。

“Bison”和“Buffalo”同義只是“Bison”比較學術用語。冬天時,9%已成年犎牛會因年老,疾病或受傷導致死亡。幼齡犎牛二到四成無法活過周歲, 原因是冬寒凍死,意外傷亡,或被遭受其它動物威脅補食。犎牛喜歡在泥土裡翻滾以阻止蚊蟲叮咬和去除脫落的毛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留下自己的氣味。 公牛的頭部比母牛的寬大,形狀也更趨近於三角形,母牛的肩膀則略窄於臀部,其牛角比較纖細且更彎。 犎牛群體主要由母牛和幼牛組成;公牛會另外組成單身漢群,只有七月底到八月的發情期才會聚集在一起。犎牛的孕期九到九個半月,一般一胎。

每年冬季,它們會從高海拔的夏季棲息地遷徙到較低海拔棲息。美洲犎牛背上的突起物是強而有力的肌肉而非如駱駝駝峰般的脂肪,這些在脊椎支撐下壯碩結實的肌肉, 使美洲犎牛能夠用頭推開厚重的積雪,在雪地中穿行遷移。到19世紀80年代末,曾經由於人類的濫捕殺戳使犎牛數量降至不到千頭,差點滅絕,1894年, 美國通過了萊西法案(Lacey Act)著手進行該物種的保育工作。經由各界組織的共同努力保護下,現今美國國有土地上生活著大約1萬頭犎牛,共分17個犎牛群,分布在12個州。 通常每次待在黃石公園都四到五天,對於不時出沒的美洲犎牛早已司空見慣,而所造成的交通阻礙更是不足為奇,當地人戲稱為「塞牛」(Bison jam)。 與野生美洲犎牛要保持23公尺安全距離,以免遭受衝撞攻擊。


黃石公園位於黃石高原之上,平均海拔2400公尺,位在南邊境上的老鷹峰(Eagle Peak)是公園最高點達3462公尺。「8」字型的環園公路(Grand Loop Road)長達227公里,有5個的出入口, 分別位在東、西、南、北、及東北端。1988年發生黃石公園歷史上最嚴重的一起火災,園内近三分之一的面積被燒毀,大火7月迅速蔓延,8月徹底失控,最終直到冬雪降臨才撲滅全部的火苗。 森林火災在生態環境中,有極其重要的正面意義,因為火是大自然新陳代謝的工具,藉此加速淘汰森林中的病樹、枯木,讓新樹有生長的空間。焚燒過的土壤也較肥沃,更利樹木生長。

犎牛 Bison 【youtube】


黃石公園分成五大區分:


釣魚是一項很受歡迎的活動,三三兩兩的釣友常駐足河畔垂釣,不過需要事先獲得黃石公園的釣魚許可。


熊(Bear)

黃石山野廣闊,熊雖多,但分散其中,並不容易見到。主要是棕熊(grizzly bear)大概有700隻,另外黑熊(black bear)約莫600隻。棕熊不一定就是棕色,黑熊也未必就是全黑的, 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體型。棕熊奔跑時速可達64公里,體型比較龐大,是黑熊的1.5到2倍。熊壽命15至30年,遇見熊是你的幸運,但至少得保持91公尺安全距離。 美國聯邦法官於2018年9月將棲息在黃石國家公園其中及周遭的棕熊,重新列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ESA)保護名單。雖然棕熊數量相對較多,最常遇見的熊卻是黑熊。


黃石公園瀑布(Yellowstone Falls)

黃石瀑布包含上黃石瀑布(Upper Yellowstone Falls)及下黃石瀑布(Lower Yellowstone Falls),上瀑布33公尺,下瀑布94公尺。 瀑布是由黃石河水侵蝕質地較軟的岩石形成,當黃石河水從黃石湖北端流出,途經海登頓谷地(Hayden Valley)後,便來到了上瀑布, 之後順流而下400公尺,來到下瀑布。氣勢磅礡的下瀑布藏在峻峰峽谷中,從天而降,沿著峽谷一路狂奔,是洛磯山脈水量最大的瀑布,色彩線條構圖如潑墨山水畫般,古典優雅。

Upper Yellowstone Falls
Lower Yellowstone Falls
Lower Yellowstone Falls

黃石公園大峽谷(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黃石峽谷氣勢磅礡,總長39公里,深240至370公尺,主要形成因素是岩漿及斷層坍塌,由河水融雪風雨侵蝕而成,而非源自冰河切割,從藝術家觀景點(Artist Point)可觀賞壯觀深邃的峽谷風光和傾洩而下的下黃石瀑布。 峽谷的顏色是火山活動時期所流出的地熱泉侵染而成的,岩石隨著光線角度呈現出黃與紅不同的主調色澤,黃石(Yellowstone)之名由此而來。著名河流如密蘇里河(Missouri River)及蛇河(Snake River), 源頭均是在黃石公園內。


熱泉(hydrothermal)

黃石公園是北美最大的火山系統,火山相關的地形地貌遍佈,呈現出四種地熱形態:溫泉(Hot springs),泥漿泉(Mudpots),間歇泉(Geysers) 和火山噴氣孔(Fumaroles)。其碳酸鈣溶解後沉澱形成石灰華階地(Travertine Terraces)。野生動物也愛集中到地熱地區取暖覓食。


溫泉(Hot springs)

大稜鏡溫泉(Grand Prismatic Springs)是美國最大,世界第三大的溫泉。直徑約100公尺,49公尺深,水溫高達85℃,泉水每分鐘湧出560加侖。超高溫的泉水湧上地面,水溫下降後,底層新一輪的熱泉馬上冒出交替。 如此循環對流的可以防止水達到引發噴發所需的溫度,這是公園最常見的熱水型態。有些溫泉水溫極高,至今已有超過20人跌入因此燙傷死亡。它的顏色是來自池內細菌、藻類繁生所形成的。 泉水酸鹼質和溫度是決定色彩的重要因素。在無酸或微酸的水質中,藻類生長形成黃色,加上水的藍色形成綠色。在高溫的酸性水質中藻類呈鮮綠色,而水溫降低則形成橘橙色或是棕色。


大稜鏡溫泉 Grand Prismatic Spring 【youtube】


泥漿泉(Mudpots)

泥漿泉是酸性溫泉。微生物利用深處升起硫化氫作為能源,將氣體轉化為硫酸,進而分解岩石成粘土,混上少量的水形成泥漿。


間歇泉(Geysers)

1870年9月18日下午沃什布恩-蘭福德-多恩(Washburn-Langford-Doane Expedition)探險隊他們望見在百碼遠有一個佈滿水氣雲層的寬闊盆地上,突然噴出一股高約百呎帶著熱氣的水柱, 這種景緻令他們驚異。這股定時規律的噴泉,他們給它取名「老忠實泉(Old Faithful spring)」。從此老忠實泉便成了黃石的象徵,也是遊客到黃石必訪之地。早期士兵還利用間歇泉來沖洗衣服。 由於地震導致了地殼變動及地下水水位變化,老忠實間歇泉噴發周期已逐漸增長,老態龍鍾的趨勢,愈老愈不守時,現今每次噴發間隔已升至90分鐘(或60分鐘雙峰分布),噴發平均高度是44公尺, 每次噴發持續1分鐘半至5分鐘。黃石公園地底下的岩漿距離地表僅3至5公里。地下岩層中的裂縫,充滿著豐沛的地下水,地下水由河水、雨水、融雪提供。地底下炙熱的岩漿會加熱其附近區域的泉水, 接近地表的水,因為離岩漿較遠,溫度則較低;熱水往上昇,冷水往下降,產生熱「對流」。因為裂隙實在太擁擠,冷、熱水無法順利地對流。底部熱水就被「困限」在下方,繼續加熱,水溫持續上升, 水壓不斷增大。當壓力超過臨界點,泉水爆發噴出去,就是我們看到的間歇泉。等到噴發之後,一批新的水又從裂隙滲入,以上的事件會再次重演,加溫至再次噴發所需時間差不多一樣,所以具有規律性。

老忠實間歇泉 old faithful 2019 【youtube】


間歇泉遊客總是絡繹不絕,心情伴隨著泉水的韻律脈動,從最初屏息以待,累積醞釀,翹首企足,懸懸而望。終至忐忑不耐,望眼欲穿。誰知轉瞬間,高潮迭起,慷慨激昂。 一股噴泉頓時宣洩直奔雲霄,聲勢澎湃,萬馬奔騰。心情隨著水柱忽高忽低,時快時慢,載浮載沈,終至精疲力盡,聲嘶力竭,群眾隨之一哄而散,揚長而去,繼續尋覓下個動感標的。

黃石公園内地熱盆地眾多,溫泉、泥漿泉、間歇泉錯落散布各盆地間,


蒸氣船間歇泉 streamboat geyser 2018 【youtube】


世界上的間歇泉絕大多數都是「鹼性噴泉」,然而諾里斯間歇泉盆地(Norris Geyser Basin)卻是少數的「酸性噴泉」。著名景觀「蒸氣船間歇泉」(Steamboat Geyser), 是現在依然活躍噴發高度最高的間歇泉,最高可達91公尺,其噴發後仍會釋放大量蒸氣並且轟轟作響,比老忠實間歇泉更具威力。但是,其間歇時間卻長達3天至50年之久。



火山噴氣孔(Fumaroles)

地下水受地熱的影響,因内部水量不足無法噴發,也沒有積水成池,而從地表裂縫中,冒出陣陣裊裊白煙。


長毛象溫泉(Mammoth Hot Springs)

長毛象溫泉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碳酸鹽沉積溫泉。雪白和暗黃色的台階,有如梯田一般,平台泉水中的苔蘚、地衣、藻類微生物構成黃、白、褐等色,層層堆疊,色彩繽紛總能吸引眾人駐足。 溫泉區分為上台階地(Upper Terrace Drive)及下台階地(Lower Terraces),木棧步道四通八達,讓人可以輕易地欣賞這些石灰華階地(Travertine Terraces)。 石灰華是由地下水蓄積成池,當水溢出池緣周圍,若地下水富含碳酸鈣成分,因碳酸鈣達到飽和或微生物作用而堆積沈澱,有點像喝牛奶後杯子杯緣留下一圈的奶垢或咖啡在杯壁上留下的汙漬。 等到原有的地下水出水孔淤積阻塞,地下水就會從附近另尋出口,如此不斷的形成一池池的石灰華。當原生環境為斜坡,石灰華就會成階梯狀分佈,稱之為"石灰華階地"。

池盤有大有小,似荷若葉,或深或淺,湧泉瀑布般落下,遠望如冰雕,近看像台階,置身其中,頗為曼妙。可惜是近年來溫泉的水源逐漸乾涸,昔日壯觀的溫泉瀑布到今日已成涓涓細流, 跟我二十年前的印象已有些許出入。


黃石湖(Yellowstone Lake)

黃石公園約有10%的面積是水域,其中範圍最大即是位處公園東南邊的黃石湖,是火山噴發造成塌陷而蓄水成湖,湖水面積約350平方公里,平均湖深42公尺,最深達120公尺 ,湖面海拔2357公尺,湖岸長180公里。冬季時湖面會凝結上0.9公尺的冰直到隔年夏初才會融解。黃石湖風光明媚,景色優美,沿湖漫步愜意自得,總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