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門國家公園三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這盆地地形中的海水逐漸蒸發,鹽分沉積,形成數千英尺厚的鹽床。鹽床上再不斷覆蓋著從其他地方侵蝕剝落帶來的砂岩碎片。 經過數百萬年時間,鹽層液化錯動彎曲和其上層砂質沉積物,被擠壓形成内含圓頂狀的岩石。後來地層被擠壓隆起,岩石中密度比較低的鹽層經天然風化,剩下堅硬的砂石(Entrada Sandstone), 就形成了今日所看到的石峰(Pinnacles)、拱門石洞(Arches)、鰭狀沙岩(fins)、獨塊岩(eroded Monoliths)、或石化沙丘(Petrified Dunes)等各種奇特形狀的侵蝕地貌。
國家公園内大大小小的拱門超過2000座,是世界上拱門石洞密度最高的地方。位處科羅拉多(Colorado)高原沙漠地帶,年雨量不足25公分。 公園內主要地層是粉橘色的恩特拉達砂岩(Entrada sandstone),還有淺黃色的納瓦荷砂岩(Navajo Sandstone)。水滲入岩石接縫、裂縫、和表面褶皺中,結冰膨脹導致岩石崩離支解, 風後來吹除了這些鬆散的破碎砂石,留下一系列扁平直立的鰭狀岩(fin)。風與水再侵蝕片狀鰭狀岩中較脆落的泥固物質(cementing material),塊狀的岩石就會剝離,甚至整片鰭狀岩都倒塌損毀了。 有時岩層上緣部份硬度較高,僥倖保存下來,造就了現今著名的拱門(Arches)石。園內最高處象峰(Elephant Butte),海拔1753公尺。
除此之外,山石頂部窪地積水,持續化學風化侵蝕,鑿穿了下方的岩層,形成了坑洞拱門,例如雙拱門(Double Arch)即是。
平衡石(Balanced Rock)高39公尺,平衡石頂端相當於三輛巴士大小。
拱門國家公園的地標:精緻拱門(Delicate Arch),猶他州的車牌圖案及州徽就是用這拱門設計。高16公尺,位於海拔1404公尺。 被當地的牛仔稱為"女教師的燈籠褲"(the Schoolmarm's Bloomers),在夏季,白喉雨燕(Aeronautes saxatalis)有時會築巢於上。
雙拱門(Double Arch):大拱門,最長寬距43.9公尺,最高達34公尺。小拱門,寬20.4公尺,高26.2公尺。
蔚藍穹蒼 橙橘岩壁
適合前往旅遊季節是春秋兩季,冬天寒冷夏天炎熱,夏天前往一定要防曬,紫外線太強。
牆拱門(Wall Arch):21.6公尺長,10公尺高,然而於2008年8月4日崩塌了,雨、冰和地下水緩慢但無情地侵蝕整個結構,重力拉扯下,終於崩潰了。 印象中我以前應該有見過,傷心呀,查了當年和今年國家公園的手冊資料,真得以前存在。
大自然是最終的雕刻手,定期消除其舊的藝術品,再創造出新的傑作。
石拱門主要分為三類型:懸崖牆拱門(Cliff Wall Arch)、獨立拱門(Free-Standing Arch) 、坑洞拱門(Pothole Arch)。 懸崖牆拱門非常靠接在岩壁或懸崖一側,因此很難被發現,唯一方法是直接站在下面往上看。
景觀拱門(Landscape Arch):拱距88.4公尺,是全美跨距最長的,為世界第五長的拱門。這一二十年來岩石已有數次崩塌掉落,因此岌岌可危。